新闻资讯 牢记初心,治愈创业之殇

牢记初心,治愈创业之殇
 
发布者:Admin      文章来源:转载     发布时间: 2018-07-28

   创业这个词,最早的接触还是在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里: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”,然后blabla一大篇都是中道崩殂以后该怎么办,充满焦虑和悲情。虽然未必都是在研究复兴汉室的大业,和创业有关的种种心境却是古今相同。
   创业很苦。资金不足,市场打不开,常常要忙碌到深夜,时刻担心创业项目搁浅。创业者们睡眠不足,情绪低落,还要强颜欢笑去鼓励员工,往往最终承担的是金钱的损失和失败的打击。这还不是最大的苦。创业真正的苦,是创业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,绝大多数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、参与一项陌生的活动时,会非常紧张,会语无伦次、手足无措、发挥失常。离开大学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们,声称自己在创业的时候,大概多是这样的状态。
   平心而论,即使是美国、欧洲这样工商业经济发达的社会,超过80%的初创企业也会在1年内由于种种原因关停。发达的经济体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金融支持,一次创业的失败对创业者的影响并不大。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,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创业者,遭遇一次创业失败的打击,影响不仅很大,而且深远。尤其重要的是,创新、创业的“双创”是中国经济、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,大学生又是这个时代最具活力、最具梦想、最具未来的群体,两者之间发生的激情碰撞却以失败收场,这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深切的创业之殇。
  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,每一次失败都有它的个性。当我们审视这么多、这么广的失败时,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就在于:创业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;创业者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,参与着一项陌生的活动。说到这里,可能很多人并不赞同。为什么?大学不是已经开设了很长时间的创业课程吗?我们不是有很好的、已经在国外得到长期验证的各种创业教材吗?我们不是有专门的创业导师吗?我们不是还有各种扶持政策、创业实训基地、创业孵化器吗?有了这些支持,人们想当然地认为: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创业的理论和能力,他们的创业没有理由失败。
   但是他们还是失败了。十几年来,我接触了很多失败的创业者。谈及失败的原因,他们都觉得自己想象的创业和真正的创业差距太远了。就像清代名医叶天士说过的一句话:读书十年,无可医之病;诊病十年,无可读之书。读了再多的创业教材,掌握了再多的理论,却没有一个可以应用的创业项目;创业多年,再回头看那些教材和理论,却感觉根本对不上号。不扭转这样的局面,我们几乎能看见未来的图景:刚刚毕业的大学生,20几岁的年轻人都不敢创业了,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?
   回想2003年,我初次尝试带领一些同学通过在学校里销售小商品来锻炼创业本领。学生们积极参与销售活动,有的赚到钱,有的没有赚到钱,但是他们都普遍意识到,参与销售的行为,不仅仅是社会历练,还培养了创业意识、锻炼了创业技能。
   这也引起了我深入的思考。这些同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他们从销售实践中初步了解了该怎么做。因此,当他们毕业后投身创业的时候,身处的不再是完全陌生的环境,参与的也不再是完全陌生的活动。他们在销售实践中就得到了成长,在出发创业时已经先人一步。而比起创业者、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的理论、实训、方法,我们当前的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。我们的教材、理论多是舶来品,缺少在中国应用的土壤;我们的创业导师就是学校的教师,自己都缺少创业的经历;我们的实训是在课堂上,成果是学分,目标是毕业。这不仅是创业者的失败,也是教育的失败。
   因此,我这几年主要做的事,就是在教材、导师、实训、成果、目标这些方面寻求突破。个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,我希望能把一些收获分享给大家,让我们一起努力:
   一是教材的本土化。创业涉及经济、管理、市场、财务、组织、行为、心理、传播等多个学科,其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。当前的创业教材,很多都是围绕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介绍,学生学得的不是创业的方法和技能,而是各种创业理论综述。我们需要的是一部以可行理论为基础,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实际情况,以鲜活的案例讲透普通创业者成败得失,教给大学生创业者思想和方法的本土化教材。在这方面,我已经做了一些尝试,参考中国本土的创业学研究成果,出版了一本教材——《创业原理与案例解析》。我希望能够从大家这里得到更多的创业案例,把您自己的创业故事告诉更多的人。
   二是导师的社会化。过去主讲创业课程的老师,都是在象牙塔内修行多年的学究,让他们自己去创业都未必能成功。他们是主讲其他课程非常好的老师,惟独不适合讲创业。国家也很重视这个问题。团中央、教育部等部委联合认证的创业导师,正是从众多成功的创业者、企业家中遴选出来的。他们不是马云、李嘉诚这样的名人,名人的故事固然精彩,但也非常遥远。他们的堂课,可能没有那么深奥的理论,他们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,他们讲述的案例更加生动,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。他们给大学生们最好的鼓励是: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,但是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都能成功,所以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、途径和方法。
   三是实训的企业化。创业不可能是课堂上完成的活动,创业实训必须走出课堂、走进企业。现在,高校都响应号召建立自有的实训基地。让它们真正地发挥作用,我认为还是要走企业化经营之路。基地企业化了,实训才能真正地企业化,否则就始终是纸上谈兵。因此,高校实训基地要与社会各方面力量,尤其是与企业相结合,要建成一个创业项目真正的孵化器,而不是再建成一个校外课堂。
   四是成果的延续化。很多大学生参加创业课程,为的是拿到必修的学分。这和玩游戏一样,是在浪费时间。创业课程真正的成果,是掌握创业的技能和方法;掌握技能和方法的过程,也必然要存在于真正的创业项目当中。当前,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举办得非常活跃,很多创业项目非常具有想象力、非常优秀。可惜的是,它们在大赛之后、最多坚持到毕业前,就销声匿迹了。这是极大的浪费。我们要有一个机制,让这些可行的创业项目在大学生毕业之后,就成为他们真正的创业成果。这需要创业投资机构、创业孵化机构和政府共同努力。
   五是目标的公益化。创业的目标是什么?是创办一个能够持续盈利和发展壮大的企业。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是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技能和方法。没有创业就没有企业,没有企业就没有经济,没有经济谈何社会、谈何发展?所以,创业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,是一个社会最大的公益。我们开展创业教育,要把公益当作目标;同样的,我们要把这颗公益之心,深根于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之中。这样,才能薪火相传,创出整个国家的、民族的、社会的事业。
   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努力,最终就要汇聚到对创业者的帮助上。什么是对创业者有益的,能够尽可能降低创业失败风险的,我们就要努力地行动起来。
   创业之殇是社会最深的痛。要想创造社会的未来,就要从扭转现在做起。我认为,公益的精神在于关爱,最大的关爱莫过于授人以渔。所以,我把创业教育、创业培训、创业扶持当作最大的也是毕生的追求,因为我相信: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
   注:本文作者赵紫晨,晨星创业谷集团董事长、中国老教授协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,被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师生们称为Apple老师。




  阅读:574       文章编辑: admin